小
中
大
人们常说,世上只有妈妈好,用千言万语也赞不完母爱。
特别是哺乳期的女性经常抱娃喂奶、哄娃睡觉。
来源:觅元素
因为宝宝的头不好控制,妈妈需要长期用手来支撑婴儿的头,久而久之造成妈妈的手腕接近拇指处出现了疼痛不适的症状,甚至连扭毛巾、拧瓶盖、写字等动作也无法完成。这时,
就要考虑是否得了“妈妈手”。
“妈妈手”是什么?
“妈妈手”,又被称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,由于拇指或手腕长期活动,使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在桡骨茎突部腱鞘内反复摩擦,导致该处肌腱与腱鞘产生无菌性炎症,腱鞘增厚、狭窄,造成肌腱在腱鞘内滑动受阻,引起疼痛以及活动受限。因常常发于经常带娃、做家务活等拇指及手腕频繁负重的妈妈群体,所以称为“妈妈手”。
“妈妈手”易患人群
“妈妈手”不只是女士的专属名词,工作中长期过度使用拇指的人也很容易造成这样的问题,如会计师、美发师、搬运工、老师、收银员、银行职员、长期使用电脑或手机的人群。
“妈妈手”有哪些症状?
1. 一般症状
桡骨茎突处轻度肿胀,局部压痛明显,有时局部能触及硬结,或在拇指外展时有摩擦感或弹响。疼痛可传导至前臂,合并有紧绷等症状。
2. 功能症状
拇指伸展活动受限,病程长者,会有大鱼际肌肉萎缩。
“妈妈手”如何自测?
握拳尺偏试验:伸直上肢,掌心朝向躯干侧,拇指内收屈曲,其余四指握拇指于掌心,将腕关节向尺侧偏倾,桡骨茎突处产生剧烈疼痛,则可能患有“妈妈手”。
“妈妈手”如何治疗?
1. 局部制动
急性期疼痛较重者,需休息,减少手腕及拇指的屈伸、旋转等动作,在疼痛处给予冰敷20分钟左右,间隔一至两小时一次。必要可时用护腕,将腕关节及拇指固定。
2. 物理因子治疗
中频、超声波、蜡疗、超短波、冲击波等,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减轻水肿和炎性反应,缓解疼痛,达到治疗效果。
3. 肌内效贴
减轻疼痛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、放松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。
4. 体外冲击波治疗
松解组织粘连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、促进血管生长因子的产生,激活机体自我修复,加速康复。
5. 口服药物治疗
口服非甾体消炎药(NSAID),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。
6. 手法治疗
对手腕及拇指处起到放松肌肉、增加血液循环、缓解疼痛的作用。
7. 小针刀治疗
松解病灶周围组织的粘连、挛缩,降低周围组织压力,从而缓解神经、血管的压迫。
8. 手术治疗
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者,可在局部麻醉下行狭窄腱鞘切开术。
自我锻炼同样重要!
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恢复手腕及拇指的关节活动。
1. 手指活动:拇指屈伸,内收外展练习。
2. 手腕各个方向活动。(背伸、掌屈、尺偏、桡偏)。
3. 将五根手指放在橡皮筋里,缓慢伸手指拉伸橡皮筋。
4. 抓球运动。患肢握住网球并用力挤压它,保持这个姿势10秒钟,然后松开。每天重复几次。
注意:
1. 急性疼痛期减少锻炼。
2. 每组动作尽量在无痛范围内完成。
3. 每次锻炼后需冰敷。
4. 每种动作可每日3组,15个一组。
“妈妈手”如何预防?
纠正不良的用手习惯,在做家务劳动时,要注意手指、手腕的正确姿势。手指、手腕用力切勿过大,不要长时间提过重的物品。如果无法避免长时间用手,可每隔一段时间让拇指和腕部放松一下。
科普作者
朱原周
主管治疗师
2013年毕业于泸州医学院,从事康复治疗工作11年,擅长各类肌肉骨骼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评定和治疗。
上一条 2024-11-27
如何预防抗微生物耐药?这些知识要知道↓↓↓下一条 2024-11-25
人参、红参、西洋参……秋冬进补,您吃对了吗?